《世界历史》纪录片 第十八集

拜占庭帝国概况

1、名称的由来
(1)中古时期并没有人自称为拜占庭人,也没有任何国家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拜占庭是16世纪以后学者为研究工作方便沿用古城名而来,以便将其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相区别
2、拜占庭的主流文化:希腊
(1)将希腊语的地区构成拜占庭帝国的主体
(2)7世纪以后,希腊语是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

--------------------

这个有些人其实并不明白。

======================

《世界历史》纪录片 第十八集

拜占庭的兴起与鼎盛

1、建立时期
(1)经过
  1)公元324年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击败争霸对手李锡尼,统一帝国
  2)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模仿故都罗马兴建帝国东都新罗马
  3)罗马帝国政府迁往新罗马,人们将新罗马改成君士坦丁堡
(2)结果
  1)君士坦丁堡逐渐发展成人口百万、生活多彩的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
(1)地位:与君士坦丁一道,能够在晚期罗马帝国普遍混乱和动荡中找到摆脱危机和维持统治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多种社会改革的尝试
(2)事迹:
  1)经济:励精图治,推行全面的社会税制改革
  2)法制:下令编撰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3)军事:
  (Ⅰ)有效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
  (Ⅱ)向西地中海发动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消灭汪达尔、东哥特,使地中海几乎再度成为帝国的内海
(3)结果:
  1)连年征战耗费大部分国力、人力,去世后西亚、北非地区很快丧失,拜占庭企图在帝国旧框架内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失败
  2)将近半个世纪期间,拜占庭帝国内外交困、政变不断、外敌入侵、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3、希拉克略与马其顿王朝
(1)希拉克略时代(610~641)
  1)起始:公元610年,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希拉克略称帝,开启希拉克略王朝
  2)主要事迹:建立军区制
  (Ⅰ)背景:皇帝希拉克略面对外敌入侵、四面告急的形势,大胆突破陈规旧习,推行社会改革
  (Ⅱ)内容:加强各军区首脑、将军的职权
  (Ⅲ)评价: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缓解外敌入侵的危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Ⅳ)结果:帝国以农兵和小农为核心力量的农业得到发展,休养生息的政策充盈了国库,东部军区提供的军力支持了对波斯人的战争
  (Ⅴ)影响:为拜占庭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马其顿王朝(867~1056)
  1)评价:拜占庭帝国国力鼎盛时期
  2)表现:
  (Ⅰ)经济:继续推进军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使整个帝国在军区与小农的发展中奠定了经济基础
  (Ⅱ)政治:局势空前稳固,王权得到加强,中央在于地方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Ⅲ)对外: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帝国在周边地区取得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扩张,创造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Ⅳ)文化:王朝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复兴运动,史称马其顿文艺复兴

========================

《世界历史》纪录片 第十八集

拜占庭的衰落

1、衰落的原因
(1)军区制致使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中央集权抗衡
(2)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瓦解,加剧了拜占庭社会经济危机和军队兵源的枯竭
(3)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凭借实力向朝廷发难甚至发动内战,拜占庭内部分裂瓦解
2、衰落的过程
(1)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帝国政府流落小亚细亚的尼西亚
(2)半个多世纪后,拜占庭帝国夺回君士坦丁堡,但政治四分五裂、中央集权瓦解、经济穷途末路、疆域不断缩小,沦为巴尔干地区的小国
(3)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

=======================

《世界历史》纪录片 第十八集

拜占庭的对外关系

1、拜占庭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1)帝国位置得天独厚,占有国际商业的优势地位
(2)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两州,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的各类商品集散地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欧洲的首富
(3)文化、经济、政治一直在中世纪期间处于地中海地区的中心位置
2、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1)来由:
  1)中国两汉时期就已经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非常密切的人员、物质交流
  2)位于原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出于和中国交往的有利位置,继承了罗马帝国时代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
(2)表现:
  1)公元4世纪以后,拜占庭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没有中断过,双方古籍中都存在大量有关记载
  2)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与安纳托利亚,在今天的土耳其还可以看到13世纪漂亮的沿途旅馆,供当时的商队停留之用
(3)交流的内容:
  1)商品:中国方面携带陶瓷、丝绸、纸张和许多其它商品(主要是纺织品)进行贸易,并将黄金运回东方
  2)其他:人员、技术、文化、观念、哲学、价值观念等等……
(4)交流的特点:
  1)旅途艰难:单程大体需要4年,往返需要8年,旅途中有大量的人员损失,往来需要极大勇气
  2)误解众多:物质的交流、人员的交流虽然加强了理解,但并不透彻
  (Ⅰ)拜占庭人以为中国人都可以活200岁
  (Ⅱ)中国人以为所有宝贝都来自拜占庭
(5)交流的动力
  1)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事经商,获取财富的愿望
  2)政治上的考虑:两国的当权者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遥远的地区

==========================

《世界历史》纪录片 第十八集

拜占庭的文化

1、拜占庭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1)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底蕴
(2)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
(3)地中海地区的多样性文化环境
2、拜占庭文化的代表
(1)建筑艺术:圣索非亚大教堂
  1)建造者:查士丁尼一世
  2)结构:宽广的大厅占地5000多平方米,巨大的半球形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
  3)影响:
  (Ⅰ)标志着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天然继承人的地位,是生动的、具有国际性的标志,反映拜占庭的强大、帝王和皇后狄奥多拉的威严
  (Ⅱ)庞大的教堂及另外一些同时完成的耗资巨大的建筑给拜占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4)结局:
  (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命令下被改成清真寺,并在广场四角修建了四座尖塔,也称叫拜塔
  (Ⅱ)这座6世纪的高大建筑至今耸立在伊斯坦布尔
  5)后世意义:它代表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遍及欧洲和西亚,在西欧和俄罗斯发展出新的变种
(2)镶嵌画
  1)地位:拜占庭时期是镶嵌画的颠峰时期
  2)代表作: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利安教堂保存的6世纪拜占庭镶嵌画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拜占庭镶嵌画代表作
(3)吸收基督教与东方文化精髓的独特文化
  1)特点:基督教在拜占庭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专制皇权,任何有损于皇权的宗教活动都要遭到打击
  2)表现:公元8~9世纪的毁坏圣像运动
  (Ⅰ)爆发原因:教会在经济上不平等,在政治上对国家事务干预,引起世俗集团的羡慕、嫉妒乃至仇恨,终于借宗教内部的争论发动了大规模的毁坏圣像运动
  (Ⅱ)圣像的意义:是在基督教中继续保留的古典文化遗产,存在于古老的壁画和镶嵌画中;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这是学习宗教知识的唯一途径
  (Ⅲ)结果:皇帝下令毁坏教堂里的所有肖像和偶像,只有十字架的标志留下;教堂里所有偶像、肖像、绘画、壁画和镶嵌画都被拆毁
3、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1)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近现代欧洲文化的桥梁,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2)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处于地中海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在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中古欧洲发挥了积极作用
(3)9世纪开始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发展,对包括阿拉伯在内的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产生长期影响,并推动了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4)衰落后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古典文明素材,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注入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

标签: 历史

相关文章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